close

內容來自sina新聞

如何申請貸款防控地方債務風險,亮紅燈也要開綠燈

  評社

  必須盡快明確共識:經營地方政府不像經營信貸試算公式信貸年息房地產公司,絕不可奉行"高負債、高風險、高回報"投資模式,而應以穩健型發展為主。

  昨天最新消息,根據國務院要求,國傢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。眼下,審計署暫停所有項目開始培訓,本周起進駐各省市。

  這是一則值得關註的消息。近年,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央對地方投融資平臺松綁以來,全國各地政府性融資平臺公司呈幾何級數增長,權威數據顯示:2012年已超過6000傢,總債務規模在15萬億~18萬億元。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,其隱患和危害性在一些方面也已經暴露。欠債就要還錢、付息,地方財力如果每年半數以上要用於還債,必然嚴重削弱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。在西部一些基層政府前些年就一度出現"沒錢幹事"甚至一些鄉村政權幾近癱瘓的境況。

  地方債臺高築另一個長遠影響還在於,可能對宏觀經濟產生深層的系統性影響。據審計署統計,未來3年將有超過35%的地方性債務到期,償債能力堪憂。而在當前"空城"和"地王"比翼齊飛、樓市調控進入膠著狀態的悖論語境下,個別地方融資平臺的抵押資產中"土地"又占到50%以上--地方政府未來能否如期還債與樓市景氣指數唇齒相依。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,債務風險爆發並轉嫁給銀行,局部危機將位移並波及整個經濟體。不久前陜西神木因"縣財政破產"謠言而形成的群眾聚集事件,以及美國底特律正式提請"城市破產"一事,雖然不一定可比,但內在的共性也提供瞭前車之鑒。警惕地方債務風險從"量的積累"到"質的飛躍",必須防微杜漸。

  一方面,要盡快建立"亮紅燈"機制。這些年,由於公共服務理念覺醒、偏頗的政績觀以及"反正政府不會破產"觀念的"合力作用",賣地搞建設的土地財政、寅吃卯糧的舉債式發展成為一種"流行范式",政府欠債往往被看成"問題不大"。必須盡快明確共識:經營地方政府不像經營房地產公司,絕不可奉行"高負債、高風險、高回報"投資模式,而應以穩健型發展為主,有多少錢幹多大事。欲達到這種共識,要靠官員對後任、對當地百姓負責的良心,更要靠一個有操作性的預警機制,套用李克強總理的話,必須明確"上限"和"下限"的區間,進行量化、透明化管理。如,不妨借鑒日本、加拿大,以年度舉債計劃或舉債授權表決等嚴格程序,改變我國地方政府舉債過於隨意的現狀;又如,不妨借鑒發達國傢做法,地方債務以發行信息公開要求更高的地方政府債券為主,改變我國當前以向銀行借款為主的舉債方式(銀行淪為取款機)。舉債程序嚴格化、債務報表透明化、警戒線量化瞭,有利於更好地監管和及時"亮紅燈"報警,防范風險擴大。廣州去年底首次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列入市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,並首次亮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的"總賬本",這種進步展示出勇氣。

  另一方面,則要盡快從機制上"開綠燈"。公允地說,各地對債務擴大的風險並非不知,隻不過在現有機制下,慣性太大積重難返。其一,政績評價機制必須盡快優化。如果客觀上政績評價的指揮棒還是令官員更多考慮自己任內的政績,以GDP和形象工程為導向的偏差不糾正,政府債務還會以種種隱蔽方式"野蠻生長"。其二,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劃分必須盡快優化。數據顯示,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,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相當,但地方支出遠大於中央支出。學者指出,地方政府用45%的預算財力承擔瞭75%的事務。任務多而雜,錢包不夠鼓,是促使地方政府舉債的直接原因之一。近日,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多個場合表示,"財政改革應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,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"。後續改革能否改變上述不盡合理格局,拭目以待。

  

新聞來源http://fs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3-07-29/08393385679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saackar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